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得如火如荼,其中不乏一些文旅小鎮。但有些小鎮看似小橋流水、雕梁畫棟,實則缺乏文化底蘊和獨特性,以至于熱鬧一陣子后便銷聲匿跡。
今天這篇文章,小編將帶大家賞析一個成功的文旅小鎮案例:拈花灣。
拈花灣依托于江蘇無錫“AAAAA”級旅游景區——“靈山勝境”,首創了國內以禪意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小鎮。
小鎮定位
拈花灣的定位為禪意生活的心靈度假小鎮,就連小鎮的名字,也是取自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
這一定位的巧妙之處在于它完全開辟了一條新的文化主題航道和生活方式通道。依托于原有的靈山大佛景區的同時,卻又區別于原有的靈山大佛景區,更多地強調生活上的體驗。同時,小鎮的獨特定位使它可以有效避免同質化現象。
拈花灣的禪意體現在吃、住、行、游、購、娛的方方面面:茶道、花道、香道、禪畫、禪瓷、禪餐、禪音……擁有不同禪意生活方式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
建筑風格
拈花灣的建筑風格定位為唐風宋韻,所以大量采用了木結構的建筑,以營造古色古香、充滿禪意氛圍的小鎮。設計團隊深度研究了大量的建筑古籍,以還原真實的唐風宋韻。
由于國內并沒有唐風的街區遺址可供參考,而日本的奈良等地對唐風有著相對比較完整的保留。所以設計團隊曾多次去日本實地調研,測量記錄,并且予以一定程度的創新實現。
拈花灣采取開放式的運營模式,以持有經營為主,輔助銷售性住宅。由于在規劃設計上有房地產+商業+景區的不同形態,所以拈花灣便以地產銷售來迅速回籠建造時所花費的資金,而自持部分通過引入專業的旅游平臺及酒店民宿運營平臺,以實現長期盈利。
小鎮與景區的互補格局
拈花灣雖然依托于靈山景區,但兩者之間并不是寄生關系,而是互補關系。景區與商業街、民宿等區域相輔相成,景區人氣帶動商業、地產,實現增值,地產、商業等又為景區提供配套設施,豐富其業態功能。拈花灣使靈山景區由“觀光旅游”發展為“度假”,實現了從景區到文旅IP的升級。
總結
定位是文旅小鎮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文旅小鎮設計之初,就要明確項目定位,避免盲目跟風、簡單模仿。
建筑作為最能直接傳達小鎮特點的事物,在打造特色小鎮時,建筑的風格也需要為小鎮整體的特色服務。
特色是文旅小鎮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文旅小鎮設計要詳細考察當地自然人文特色,深度挖掘當地文化,進而融合當地特色。
此外,文旅小鎮作為旅游項目,在設計地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消費群體的心理體驗。
類似于拈花灣這種依托于景區的小鎮,與景區形成互補的格局也有利于雙方的健康發展。
國林裝配式建筑整合全球產業鏈資源,構建從產品原材料、生產加工到室內家具、智能家居、園林綠化等一體化服務的綠色產業鏈,為您的裝配式建筑提供綜合的產品及服務解決方案。